地理科

2022年9月1日

課程特色

地理學科是一門走出課室認識世界真像, 培養學生成為「知情公民」''Informed Person'' 的學科,因此在學生六年的求學旅程中,本科透過在不同年級舉辦多樣化 的地理考察活動,讓學生循序漸進地了解社區及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希望學生裝 備好相關的地理知識和技能,鍛鍊學生的解難能力及培育學生正面的價值教育, 鼓勵學生以實際行動保育香港的生態系統及社區聯繫,讓本地珍貴的自然資源 得以保存可供我們的後代繼續欣賞及享用,實踐良好的生活態度和行為。

初中校本地理課程:

初中地理科從探究本地 (香港) 議題開始,逐漸把研習伸展向本國 (中國)、本區 (亞洲及太平洋) 以至全世界。此脈絡有助學生掌握「空間」和「地方」等主要地理概 念,讓他們了解自然與人文作用的互動如何在不同地方產生不同的形態和現象。

S 1 :

  • 明智地運用城市空間-我們能否維持一個可持續的城市環境? (香 港)
  • 製造業的全球轉移-機遇與威脅「節錄」 (香港)

S 2 :

  • 糧食問題 -我們能養活自己嗎?(中國)
  • 水的煩惱-太多與太少? (中國)

S 3 :

  • 變化中的氣候、變化中的環境 (全球)
  • 與自然災害共處-我們是否比其他地方裝備得更好?(全球)

高中校本地理課程:

高中地理科不但為有志主修地理的學生奠定穩固的基礎,亦有助修讀其他學科 (例:人文學科、社會科學和科學)的學生從不同議題了解社區及家國發展,訓練高 階思維。此外,本科也可培養學生於不同的職業意識,例如:在城市及運輸規劃、資源和環 境管理、旅遊等行業所需的環境倫理意識和良好空間區域觀感,而投身於行政和 商業管理的人才則涵養的聯合國所倡議的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環境、社會及公司治理(ESG)及全球視野等。

S 4 :

  • C 1 : 機會與風險-居住在災害頻生的地區是否明智之舉?
  • C 2 : 管理河流和海岸環境: 一個持續的挑戰
  • C 5 : 對抗饑荒-科技是否解決糧食短缺的靈丹妙藥?

S 5 :

  • C 6 : 消失中的綠色樹冠-誰應為大規模砍伐雨林付出代價?
  • C 7 : 氣候變化-是長期波動還是不可逆轉的趨勢?
  • E 2 : 天氣與氣候
  • C 3 : 轉變中的工業區位-它如何及為何隨時間和空間的變化

S 6 :

  • C 4 : 建設一個可持續發展的城市-環境保育與城市發展是否不能並存 ?
  • E 4 : 珠江三角洲區域研習

我們的團隊

科主任:劉海納老師 (LHN)


組員:

廖卓軒老師  ( LCHH )

林松慧老師  ( LSH )

鍾詩寶老師  ( CSP )

康皓雲老師  ( HHW )

全方位學習活動

本組把校內的課堂規劃、課堂活動與校外的地理考察活動連結,讓學生先了解議 題,再而觀察及進行探究,藉此提升同學們的環保素養,增加同學對環境議題的 認知及對大自然的欣賞。這些活動有助參與的同學們累積經驗,產生保護大自然 的意識及人文關懷,將來可投身保育工作,也讓他們可以成為朋輩間的保育領袖 ,為守護大自然環境出一分力。

2022 - 2023年度本組曾舉辦的地理科活動 :

初中地理科 :

  • 課題:變化中的氣候、變化中的環境
    活動:「旋轉的科學工作坊-水缸裡的風波 及 熱帶氣旋與氣候變化講座」
    機構:香港中文大學-地球系統科學課程
  • 課題:明智地運用城市空間
    活動:「小小社區環境監督員」計劃-社區環境質素測量考察
    機構:香港大學公民社會與治理研究中心

高中地理科 :

  • 課題:動態地球
    活動:第一屆全港中學地質大搜查學界比賽
    機構:野外動向HK Discovery、香港地質學會合辦
  • 課題:氣候變化 & 消失中的綠色樹冠
    活動:地理實地研習考察營 - 小島天氣研究&長洲林地探索
    機構:長洲明愛陳震夏郊野學園
  • 課題:河流與海岸
    活動:「山海為一環保教育計劃 - 白泥考察」
    機構:大自然保護協會

同學利用捲尺由沖流及回流地帶拉伸至後灘,設定樣條位置以研究海灘剖面
同學利用平準法瞭解海灘的高度及坡度變化
同學利用兵乓球作漂浮物量度河流流速
同學運用風速計及測光儀收集影響泥土溫度及濕度的數據
同學運用手水準儀及測距桿測量河道坡度
同學訪問立體生產實驗農場的農夫了解影響農業生產的各項因素
同學於大街小巷中尋找配電箱,了解電力設施的改善如何影響我們的日常生活
同學於白泥透過實地調查體驗,收集河流與海岸的數據,並且參與當地蠔礁修復工作,保育海岸自然生態
同學在不同河段中使用鹽度計量度河道酸鹼值

學生感言

  • 課題:河流與海岸
    活動:「賽馬會惜水‧識河計劃 - 東涌河考察」
    機構:香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與香港戶外生態教育協會合辦

學生感言:鄭子浩

「我們在考察途中需要到不同的位置取樣,導師在步行期間向我們講解沿途 有關管理河道措施或自然的河流特徵。例如,我們曾走經一個正在施工的工 地,那裏將會成為一個先進的河畔公園,實現香港首個新式河道管理策略, 有幸可以先睹為快,更可以將這些考察觀察得來的例子寫進考卷之中。此外,我甚至可以換上水鞋,拿著儀器親身下水測量河流數據,例如河流中 得知溶氧度、pH值等。這些都是我在課室中從未試過經歷的體驗,令我更熟 悉進行地理考察的方式和抽樣方法。在行程的最後,我們走進了天然泥灘之中,看到了以往曾在書本上見過的生 物及植物,例如,「水筆仔」、招潮蟹等。是次的地理考察讓我可親身了解到 紅樹林的自然生態,在現實世界中印證課堂所學的地理概念。」

學生感言:峻山

「當天我到不同河段地點搜集河流數據時,了解到教師在課堂上所教授的河 流作用理論,真的會隨著河段的變化而所改變從而塑造了不同的地貌。例如 我們到了東涌河河口便終於明瞭由於流速減慢的關係,才會導致泥灘只會 在河流的下游河口出現。在這次考察中我們分成不同小組,在不同河段中收集數據,而我負責的是量 度河流的導電率,原來導電率數值能反映河流中的水質指數,透過自己親手 一步一步完成數據的收集,現在不用背誦也能寫出器材的使用步驟,我相信 慢慢累積這些地理考察的經驗,令我們面對公開試的實地考察為本試題可 謂事半功倍,感激學校在疫情中也願意給予我們這樣珍貴的機會外出考察, 希望未來也會有更多的地理考察機會。」

友好連結